《資料來源:詳見【尹啟銘的部落格】http://blog.udn.com/cmyiin

誰搞的烏龍

4月6日台灣幾家媒體引用外電,報導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及人力部長尚達曼在一場論壇上拿台灣當負面教材,指稱台灣流失人才但又阻止外來人才進入,導致國民收入降低,新加坡需引以為鑑。

此項報導一出,在台灣立即引發有關人才鎖國的熱烈討論。但是經過查證尚達曼副總理所依據的新加坡大學的調查報告《台灣人才赤字危機》,卻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該報告的結論是台灣人才出走有兩項重要的因素,低廉工資和沒有未來的就業機會,尚達曼的講話和調查報告恰好是相反,可以說是倒果為因。

還是要回到產業面

新加坡大學的調查報告和彭博社2011年7月4日的一篇專題報導「Taiwan Jobs Sucked to China by Failure to Mimic Singapore」有異曲同工之處。該篇專文指出,台灣之所以落於新加坡和香港之後,原因在於台灣未能發展出新的成長產業;在許多企業從台灣移往大陸之後,台灣未能創造足夠的新工作機會補充那些外移的工作,因此給了反對者機會,批判馬總統的兩岸經濟政策傷害到勞工。相反的,新加坡卻吸引了製藥和生技的投資,並且完成啟用了兩座博弈娛樂中心,帶動了經濟成長;而香港則是吸引了中國大陸最大的企業前往掛牌上市。

基本上過去數年期間,人才外流、低廉工資或是失業增加,主要原因有三:產業外移、未有新的成長產業和經濟成長受挫。產業外移的情形可以從台灣外銷訂單在海外生產的比重看出端倪。於1999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只達12.2%,2003年升至24.0%,2007年快速爬升到46.1%;其中以資訊通信產品外移最為嚴重,1999年海外生產比重僅23.0%,至2007年達到84.3%,可說是外移殆盡。而由於產業外移嚴重,可以看到公司關門家數大增,2000-2007年平均每年關門家數達3萬7,806家,比1992-1999年平均每年2萬1,898家關門增加幅度達73%。此種外移情況近年來已獲得控制,至2011年海外生產比重50.5%,2007-2011年平均每年上升1.1%,和1999-2007年平均每年上升4.2%相較,僅為後者的四分之一。

至於未有新的成長產業方面,更是造成台灣產業集中度偏高的主因。過去在2000-2007年所力推的「兩兆雙星」產業,在半導體和面板兩個兆元產業雖然產值破兆,但是未能完全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提升競爭力,一旦遭遇全球經濟不景氣就立即面臨困境。「雙星」之中的生技產業在重大建設計畫方面則是一直停滯不前,例如「新竹生醫園區」計畫於2003年行政院核定之後,進展為零,推動工作停擺。另外在觀光產業方面,當時所力推的「觀光客倍增」計畫也一直無法達到目標。由於缺乏新的成長產業,我們可以看到公司新設家數大幅減少,2000-2007年平均每年公司新設3萬9,027家,比1992-1999年平均每年新設公司4萬7,280家減了17%。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新竹生物醫學園區」已因獲得重新啟動、加速推動,於2011年5月18日舉行生醫研發中心暨生技大樓啟用典禮,同時並已有10家生醫廠商獲准投資進駐。另外,於2007年12月獲行政院核定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開發計畫」也於日前(4月16日)經行政院經建會審議通過,將可促進生技醫藥技術邁入臨床試驗和產品發展階段,擴大生技產業聚落的發展。從以上兩個大型國家計畫的順利推動,我們終於感受到,生技產業可以進入起飛階段。

至於經濟成長受挫方面,在2001年和2009年台灣經濟成長因受到外在因素的衝擊,兩度產生經濟負成長。於2001年之時,經濟負成長1.65%,失業率從2000年的3.0%升至4.6%,2002年更升至5.2%。工業及服務業平均薪資於2000年為新台幣4萬1,861元,2001年僅微幅升至4萬1,960元,2002年則下降至4萬1,530元;其中,製造業的反應最為直接,2000年製造業平均薪資為3萬8,914元,2001年就立即滑落至3萬8,415元。

另外,2009年經濟負成長1.81%,失業率瞬間從2008年的4.1%大幅升至5.9%,工業及服務業平均薪資也立時從4萬4,424元降為4萬2,176元;其中,製造業從4萬3,105元跌至3萬9,152元。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瞭解,產業才是失業率、工資、人才流失等課題的源頭,產業得到好的發展,相關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文宣部 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ohsiungbra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